2008年春运的广州站广场,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每一个角落,雨棚下旅客裹着棉被蜷缩在冰冷地面,数十万人滞留11天的场景,成为中国春运史上最沉重的记忆。
今年7月1日,这座承载着无数打工者记忆的“春运发源地”迎来历史性转身——广州站正式停运所有普速列车,每天169趟列车中153趟是动车组,占比突破90%。
站台上不再有绿皮火车喷着白烟缓缓进站,取而代之的是流线型动车组高频次穿梭。仅5公里外的广州东站年初已率先迈入高铁时代,而更年轻的广州白云站则扛起了普速运输重任。
三座车站的重新分工,悄然改写了华南最大铁路枢纽的命运。
01 春运心脏的困局:老站难承新压力
作为中国“春运”的代名词,广州火车站自1974年建成起就是南下务工者的首站。它见证了珠三角经济腾飞,也承受着汹涌人潮的冲击10。设计容量仅4万人的车站,在2024年春运高峰日仍要吞吐20.95万人次。
“4台7线”的站场规模已沿用半个世纪,每天不足100列的车次运力,在822万外来人口的压力下显得捉襟见肘。当广州南站以日均24.4万人次发送量跃居全国第一时,蜗居市区的老站更显局促。
今年5月持续强降雨期间,京广普速线列车多次停运,工作人员在暴雨中巡查轨道、加固边坡,千余名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
而隔壁的高铁线路基本未受影响,京广、赣深高铁列车穿梭如常——这种运输韧性差异,加速了老车站的转型决策。
02 枢纽大洗牌:三站分工作业
广州铁路枢纽的重新分工早有预兆。2023年底,亚洲最大火车站广州白云站建成启用,263万平方米的站房内暗藏玄机:可伸缩的“呼吸广场”平时作为市民公园,春运时秒变容纳3万旅客的临时候车区。
白云站首先承接了广州站34对普速列车,为老站转型按下启动键。
今年初,广州东站率先完成角色转换,站台不再出现普速列车身影,成为纯粹的动车组枢纽。
7月1日,广州站正式告别普速列车,169趟班列中153趟是动车组。至此,三站分工尘埃落定:白云站主攻普速运输,广州东站对接香港及内陆高铁,改造后的广州站将变身市中心高铁枢纽。
03 高铁进城计划:老站的新使命
停运普速只是广州站蜕变的第一步。根据改造蓝图,这座“4台7线”的老站将脱胎换骨为 “10台20线”的现代化高铁枢纽。
未来的广州站月台上,广深城际动车将加密至51列,实现“公交化”运营——乘客刷支付宝扫码进站,随到随走。年发送旅客能力将从现在的2000万人次跃升至3600万,彻底释放被压抑的运输需求。
同步进行的还有广州东站升级。7月25日,广深铁路公司与广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将投资166.6亿元实施 “地上+地下贯通”改造,构建14台24线超大规模枢纽。
改造后的东站将成为高铁进入中心城区的关键节点,与广州站共同形成“一城双高铁枢纽”格局。
04 从雪灾到基建狂魔:觉醒时刻
广州站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基建狂魔的起点”,源于200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春运10。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瘫痪电网,导致京广线中断,40万旅客在广州站广场滞留11天。
设计容量4万人的车站被十倍人流淹没,武警筑起人墙维持秩序,数万旅客在寒风中蜷缩等待的场景,成为铁路建设滞后的痛切警示。
这场危机直接触发了中国铁路建设狂潮:2008-2018年,中国高铁从零起步建成全球最长高铁网。2024年下线的CR450复兴号动车组实验时速突破450公里,中国高铁技术实现全面领跑。
05 战略重构:枢纽城市的必然选择
广州火车站的转型本质是超大城市交通功能的战略重构。当2024年广州新增常住人口15.1万,总外来人口达822万时,传统铁路布局已无法满足需求。
三站分工后形成的“普速在外围、高铁进中心”模式,既保留了老城区的交通便利,又通过白云站解决普速列车的用地需求。
广州站改造后,乘客从市中心出发,10分钟可抵达广州南站,30分钟连接白云机场,1小时通达大湾区各城。这种高效衔接,正是国家“高铁进城”战略的核心目标。
广州火车站的变迁,正是中国铁路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缩影。当年滞留车站的务工者,如今坐进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窗外闪过的不再是煤烟袅袅的绿皮车,而是如银色缎带般延伸的高铁轨道。
当2025年底首趟高铁列车从改造后的广州站驶出,这座曾把中国逼成“基建狂魔”的老站台,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交接。
翔云优配-炒股配资股票配资-交易配资网-配资专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