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重逢。54岁的“小患者”携全家冒着酷暑,将一封跨越半个世纪的感谢信郑重交予院方。
1974年,年幼的朱健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时年45岁的丁文祥教授团队用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小儿心肺机为他重续生命。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这场迟到50年的致谢,不仅见证了个体生命的奇迹,更折射出中国小儿心胸外科从零起步到问鼎世界的壮阔征程。
在心脏中心学科陈列馆的玻璃展柜前,朱健颤抖着手指向一份1974年的病例记录——纸张已然泛黄,但主刀医生丁文祥的签名依然清晰。这份被精心装裱成纪念相框的病历,记录着一个医学史上的重要时刻:1974年5月23日,4岁的朱健成为国产小儿心肺机的首位受益者。
“当时先心病患儿几乎没有救治希望。”丁文祥教授的学生、现任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的刘锦纷教授介绍。“70年代初,丁文祥教授建立了中国首个小儿心胸外科团队。当时每周只能做一台简单手术,医疗设备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推进先心病的手术治疗,丁教授带着学生下工厂,与工人师傅合作,自主设计研发了首台小儿心肺机和一整套专门为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定制的手术器械。这种最早的医工交叉模式为先心病外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套被称作“争气机”的设备模型,至今陈列在展馆中央。
“父母总说我的命是穿白大褂的叔叔们抢回来的。我感恩家人和白衣天使,这世上才多了一个我!”朱健的眼光里充满着感激的泪光。翻阅当年的手术记录,专家阵容堪称“梦幻团队”: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创始人、中国最美医生丁文祥教授;小儿心胸外科专家、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苏肇伉教授、小儿外科专家李衷初教授、小儿麻醉学专家马家骏教授等。
96岁的丁文祥现得知“小病人”来访,第一时间回复了信息:“这是我用小儿心肺机第一个手术成功的孩子,值得纪念。知道他后来健康成长,我十分开心!”更巧的是,当年参与手术的李衷初教授的外孙胡明,如今已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三代医者的接力守护令在场者动容。
在感谢仪式上,刘锦纷教授展示了组对比数据:1974年全院年手术量不足几十例,如今单日就能完成近30台先心手术;先心病手术成功率提升到了99%以上;先心患儿平均寿命由不到10岁延长至与常人无异。这些数字背后,是五代医者持续攻关的积累——从各类复杂畸形的纠治到儿童心脏移植的成熟开展,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技术发展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当朱健念完感谢信时,陈列馆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穿越50年的医患对话,恰似中国医者写给人民的深情告白——从“赤手空拳”到“国际先进”,变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在医师节这个特殊日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患者的感恩,更是一个民族对健康守护者的崇高致敬。
翔云优配-炒股配资股票配资-交易配资网-配资专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