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天晚上在北京舞台的首演引发热烈反响后,由上海歌剧院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今天下午再次亮相国家大剧院。毫无悬念,首都观众再次献上持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这部上海歌剧的喜爱和肯定。
今年初,歌剧《梦华录》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亮相,也开始了它的全球首演。故事源自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几年前中国影视人把它改编为一部长达40集的电视剧《梦华录》,刘亦菲等演员主演,成为当年热播剧目。此番歌剧《梦华录》的问世,创作思想、人物剧情和呈现方式都做了大量改变和探索,国风古韵与歌剧艺术巧妙融合、相互促进,不仅为首都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而且为中国原创歌剧激活了新的基因,是一部以东方美学巅峰之一的宋代美学为基底、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歌剧艺术精品。
创作:实现中国故事在歌剧舞台“破圈”
两年前,歌剧《梦华录》开始创作时,剧作总监制、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影视IP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为歌剧题材库注入鲜活叙事,更撬动社会资源的协同效应。当更多力量涌入原创歌剧领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观众的涌入,更是中国故事在世界艺术舞台的‘破圈’可能。”
《梦华录》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钱塘女子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经历人生挫折的女性,携手从钱塘来到都城东京,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携手经营酒楼“半遮面”,在繁华都市中立足、创业、成长,并勇敢地对抗不公、追求女性的尊严与真爱。对于这个宋代故事,创作团队赋予了宋代美学的基本底色。
在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中,宋代美学具有独特的风格、内涵、意境和价值,深深影响着后世的哲学、艺术、人文和社会精神。比如,宋代的瓷器、家具、服饰等大多追求简约设计和平淡色彩,文人士大夫的情趣与平民百姓的喜好相互影响,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融入日常生活,共同作用社会文化的发展。宋代的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常采用象征、隐喻来追求具象表达之外的深远意义,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气节。宋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协调,山水画透出自然的朴素与辽阔,而人在山水间是朴实与简单。人们更多的是重视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精神理性的自由表达。等等。
这样的宋代美学境界,歌剧《梦华录》在运用各种艺术元素时努力给予充分的展现。
首先是要给《梦华录》编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这一创作理念,为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在编剧时借用。他大刀阔斧地重构叙事,以“女性创业”为主线,既从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提炼精神内核,又汲取电视剧对女性情谊和女性精神的现代诠释,删减了10多位支线人物,聚焦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宋代女性从钱塘到汴京的创业历程,通过她们逆境中自立自强、互助救赎的动人故事,赞美了中国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传递出跨越时空的“她力量”。
“歌剧不仅是讲故事的工具,也是情感的艺术化放大。” 歌剧《梦华录》导演蒋维国表示,这部剧以“宋式美学的歌剧化重构”为核心,巧妙调度各种舞台元素,使演员举手投足间皆融入宋画的“日常优雅”,将影视IP的动人故事,升华为具有歌剧艺术价值和宋代美学价值的巧妙呈现和完美表达。
声韵:宋代美学与歌剧艺术相得益彰
中国歌剧由音乐而来,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发展至今既有西方歌剧的创作规律,也有中国歌剧的独特风格,在当下歌剧艺术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的情况下,中国歌剧的改革发展是舞台艺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歌剧《梦华录》的作曲,正是电视剧《梦华录》的原声音乐创作者吕亮。他曾担纲为舞剧《只此青绿》《天工开物》《王阳明》和电视剧《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等进行音乐创作,在歌剧《梦华录》创作中,他设计了“声音角色化”的表达,每一位主角的管弦乐旋律中,都对应一个流行千年以上的民族乐器在其中发声。比如,赵盼儿的音乐对应古筝,清丽中藏着韧劲;顾千帆的旋律对应箫笛,悠远里带着侠气;宋引章的音乐对应琵琶,情丝缠绵又命运多舛……
与此同时,吕亮把握歌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让民乐与交响乐的旋律相互融合,并且融入流行音乐,轻重急缓,相得益彰,碰撞出别样的音乐语言。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咏叹调《萤火虫》,它在《梦华录》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由杭州驶往东京的夜船上,一段赵盼儿与顾千帆的男女对唱。深邃的夜空中萤火虫飞舞,每个人都是萤火虫,虽然卑微渺小,但有一颗明亮的心。两位主人公一遍遍地咏唱,赞美有尊严的生命。另一次是在赵盼儿大胆向皇帝争取到天下艺伎可以解籍之后,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女性欣喜之余,来了一段三重唱《萤火虫》,旋律依然,表达却更丰富、更深情,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群体挣脱牢笼般的呐喊。
创作中,吕亮还将宋词名篇吟诵的声韵节奏融入音乐旋律中。例如以多声部吟诵柳永《望海潮》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合唱,让钱塘都市的美丽与雅致在歌剧咏叹中重生。
剧中“斗茶”场景堪称音乐戏剧的典范。当赵盼儿与茶汤巷胡掌柜比试点茶技艺时,琵琶轮指模拟茶筅击拂的节奏,弦乐跳弓表现茶沫升腾的动态。十多位妙龄少女身着渐变绿色纱衣,翩迁起舞,水袖翻飞,多媒体投影又幻化出漫天星辰。这种将宋代茶艺、舞蹈、多媒体、管弦乐和场面色彩熔铸一炉的创作,让观众感叹:“点茶技艺在当代获得了艺术永生。”
该剧总制作、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庆新说:“我们以国风为韵脚,以歌剧为诗行。《梦华录》的创作不是表象化的符号叠加,而是让古筝、琵琶与提琴对话、让宋词与宣叙调共生。这种融合的艺术,正是中华美学在世界艺术语系中的自信表达。”
表演:融入真情实感书写宋代女性传奇
《梦华录》的故事情节曲折丰富,很有表现张力,尤其是经过“浓缩”后的歌剧,信息量大,歌词和旋律的铺陈中还有大段大段的内心表达,让演员做到深情的、忘我的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可喜的是,由于上海歌剧院为《梦华录》配备了强大的演员阵容,主角几乎都是由著名歌唱家和舞台经验走向成熟的演员来扮演,使得各个桥段的演唱和对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层面,自然而大气。
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和杨丽莹饰演的赵盼儿,外柔内刚,各具风采。徐晓英在“智取休书”桥段中,将角色的轻佻戏谑演绎得入木三分;而后在顾千帆面前演唱的咏叹调《你是不是这样看我》,被贱籍身份禁锢的屈辱与不甘,在美声唱法的演绎下迸发出强大的震撼力。杨丽莹则以一首极具叙事感染力的咏叹调《梦幻泡影恋一场》,围绕欧阳旭的功名沉浮展开故事,唱段不仅是赵盼儿命运的悲鸣,更是对封建时代女性境遇的有力控诉。
女高音歌唱家周琛和何晓楠饰演的宋引章,凭借细腻的声线描绘了人物的蜕变轨迹。从咏叹调《三秋桂子香难久》中的柔弱悲泣,到《春在对花饮》里的成熟从容,成功演绎了一位古代女子历经世事后愈发坚韧勇敢的成长历程。
女中音歌唱家曹琳和汤琳诠释的孙三娘泼辣直爽,一曲《喜报皇榜》奠定了爽朗可靠的形象。
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和李新宇塑造的顾千帆,是这出“大女主”戏中不可或缺的男性角色,他的咏叹调《我看这双手》巧妙融入吟诵诗篇的段落,展现出男主人公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以气势磅礴的混声合唱《人生必须是搏一场》将全剧推向高潮。这段以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为精神内核的唱段,依托雄厚多变的和声与交响乐队的雷霆伴奏,将宋代女性的抗争呐喊化为撼动古今的精神追求。
由上海歌剧院指挥家张诚杰执棒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匠心独运地将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与交响乐交融,共同铺陈出一幅斑斓动听的音响画卷。
此外,剧中其他角色的精彩呈现同样不容忽视,如吴波涛、郑瑶饰演的周舍,余杨、王浩洋饰演的皇帝,何超、唐敏杰饰演的萧相国,陶阔、吴轶群饰演的胡掌柜,潘墨尧、栾超杰饰演的陈廉等角色,凭借精湛的唱功与演技,共同为观众奉献了诸多必不可少的精彩片段。
赋形:舞美服装灯光多媒体设计匠心独运
在歌剧《梦华录》中,舞美设计丁丁通过对宋代市井人文风光的艺术化处理、细腻的场景转换,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繁华的汴京城,亲历赵盼儿等人物的悲欢离合。
舞台上,宋代绘画元素被拆解重组。纱帘构成的前景以圆形扇面的形式呈现,既呼应了赵盼儿茶楼“半遮面”的美名,又巧妙地展现了宋代美学简约雅致、韵味悠长的特点。那些可移动的仿宋木构装置,在舞台上魔术般变换着空间:前一秒是钱塘江畔的茶铺,转瞬间化为汴京的繁华街市。
令人叫绝的是“屏风戏法”,借鉴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的多重时空构思,演员在屏风前后的虚实穿梭,不仅是对空间的切割,亦通过屏风上的画作投射出人物的内心悲喜。
更精妙的是主人公的纹样设计:赵盼儿的襦裙绣着南宋画家郑思肖《墨兰图》中的兰草,象征她坚韧又孤傲的品格;宋引章的服饰图案灵感来源于五代画家徐熙的《紫藤》,滕蔓缠绕、花开满蔟,象征着她内心的情感纠葛与最终的释然;孙三娘的服饰设计融合了南宋画家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与北宋画家崔白的《寒雀图》,映衬出孙三娘直率中透着坚毅、细腻中不失刚强的独特气质。顾千帆的深蓝长袍上,仙鹤图案取自宋徽宗赵佶《瑞鹤图》,暗喻其高洁品性。
宋代,被誉为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其服饰风格清雅俊逸,为歌剧《梦华录》的服装设计提供了灵感源泉。设计师深入挖掘宋代绘画与服饰的美学特征,结合现代审美视角,为剧中人物量身打造了既符合历史背景、又充满艺术创新的服饰。
服装造型指导陈顾方,这位曾为电影《倩女幽魂》设计霓裳的金马奖得主解释:“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宋代服饰‘活’在歌剧舞台上。”
灯光设计师萧丽河则用光影书写季节的诗篇。通过春之生机、夏之绚烂、秋之成熟、冬之沉淀,勾勒出三位女性丰满的人生历程。在展现宋代画卷般美感的同时,融入女性视角与情感,传递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内核。
多媒体设计胡天骥则以技术手段重构宋代美学,数字化的呈现,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的更多可能。在三位女性坐船从钱塘到汴京的过程中,多媒体展现出了动态化的钱塘、汴京市井,代表性的建筑物六和塔、虹桥都一一展现,与舞台上经过考据后精心还原的宋代船只前后呼应,这种静态装置与多媒体动态元素之间的视觉差异,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演出结束,上海歌剧院演员向首都观众致意。
当《梦华录》的幕布在首都舞台首次升起,纱幕上流动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杭城与汴京河水,更是今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浪潮。正如赵蕾所言:“歌剧《梦华录》是传统文化的‘翻译者’——我们以宋代美学为基因,用国风旋律重构歌剧语言,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搭建桥梁,让沉睡的文化符号焕发当代光彩,使年轻群体感知中华文明的深邃魅力。”
翔云优配-炒股配资股票配资-交易配资网-配资专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