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英国苏格兰南艾尔郡的特恩贝里高尔夫球场共同宣布,美国与欧盟已就一项关税协议达成共识。协议包括欧盟接受15%的统一关税税率,承诺向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采购美国军事装备,并在未来数年购买价值高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这一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欧洲舆论的哗然与政界的强烈反弹。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直言该协议“不符合欧洲根本利益”。欧盟委员会前贸易总司司长德马迪更将协议比作“黑手党式的勒索”,称其将在欧盟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层面造成“灾难性后果”。法国IESEG商学院经济研究主任多尔形容协议是“欧盟对美国的投降”。
显然,市场因协议达成所获得的短暂稳定,远不足以抵消其背后深层次的不对等实质。欧盟作为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经济体,既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也是美国的最大经贸伙伴之一,双边年贸易额超过1.5万亿欧元,理应在谈判中拥有强有力的筹码。更何况,欧盟相较此前与美国达成类似协议的日本,在对美贸易互补性和军事依赖度上均较低,却最终接受了近乎同等级的待遇,自然令欧洲各方难以接受。
然而,欧盟在贸易谈判中被美国“碾压”,根源出在自身存在的几重结构性短板上:
第一,竞争力下滑。长期的经济疲软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力,使欧盟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步履维艰。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断供进一步削弱了欧盟的工业基础与成本优势,欧美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美国趁势“收割”,欧盟失去了可以抗衡的底气。
第二,内部裂痕严重。成员国在对美政策上各有盘算,难以形成统一立场。法国等传统核心国家强调战略自主,主张强硬回应;北欧国家则偏向维护市场机制与多边框架,希望避免与美正面冲突;东欧国家出于安全与能源依赖,对美国态度普遍友好,倾向接受现实妥协。在协议签署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立即表示欢迎,认为协议有助于避免西方内部更大范围的裂痕;德国总理默茨则表示德国车企每年或因此损失数十亿美元;法国总理贝鲁更是直言不讳,称这是“欧洲决定屈服的黑暗时刻”。在如此分歧之下,欧盟难以在谈判桌上构筑足够的合力。
第三,战略犹豫错失先机。早在今年4月,美国提出征收惩罚性关税之际,欧盟本有机会通过与中国协调立场、形成合力来制衡美国压力。然而,欧盟高层始终犹豫不决,既以强硬语言威慑美国,又期待与美达成“零关税”互惠协议;一方面希望中国施压美国,另一方面却在外交表态与技术制裁方面对华释放不友好信号。战略模糊与傲慢交织,最终错失了对冲风险的最佳窗口。
以上这些短板,使得欧盟在谈判中几乎被“精准打击”,其深远影响,远不止于眼前的经济账本。关税协议或将诱导部分产业链流向美国,进一步削弱欧盟的制造能力;对美军购支出的大幅增加,势必加重欧洲防务一体化建设的困难,反而深化对美国的战略依赖,削弱欧洲战略自主的现实支点。
在能源方面,此举更可能对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造成实质性冲击。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进口,不仅显著提高了欧盟的能源成本,更将间接推动美国扩大页岩气开采,对全球生态与碳排放治理造成负面外溢效应。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道义地位与技术领导力也将因此受到侵蚀。
当然,当前的协议尚属框架性安排,其最终落地仍存不确定性。譬如具体产品是否全适用15%税率,像钢铁、铝、航空器、高端制造等领域是否存在豁免机制、关税配额安排等,均需进一步谈判敲定。而以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协议的持续性也难以预料,欧盟仍有一定的战略回旋空间。
与此同时,跨大西洋之间多年来建立起的分工协调机制,虽遭冲击,却未全然失效。部分行业与技术层面的互动平台依然运行,具备一定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可为欧盟在应对特朗普政策反复中提供技术性缓冲。
更重要的是,此次“低头”或许也将成为欧盟深刻反思战略定位、倒逼内部变革的触发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根源,是美国相对优势减弱与国际格局演变的焦虑反应,全球力量对比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无法逆转,欧盟若不能尽快厘清自身在未来格局中的定位,只能在夹缝中承压求生。
中国面对同样压力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底气,为欧盟提供了镜鉴。未来欧盟唯有推进经济模式转型,增强工业基础投入,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内部市场,同时在对外战略上摆脱幻想与依赖,才有可能重塑自主而稳定的发展路径。
此战欧盟虽退,却未必注定失败。但若不抓住此次契机加强内部整合、明确战略方向,那么未来在面对美国强压或全球竞争时,欧盟恐将再难组织起有效反击。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翔云优配-炒股配资股票配资-交易配资网-配资专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